你不知道的端午節——關于端午節的傳說
-
南昌惠友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
南昌惠友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
2018-06-15
-
1080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 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端午節起源于何處長期以來說法不一。根據研究,關于端午節起源的主要有:
紀念屈原
屈原,湖北秭歸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
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 所殺, 后來子胥棄暗投明, 奔向吳國, 助吳伐楚, 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 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 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后, 其子 夫差繼位, 吳軍士氣高昂, 百戰百勝, 越國大敗, 越王勾踐請和, 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 聽,吳國大臣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 子胥, 夫差信之, 賜子胥寶劍, 子胥以 此死。子胥本為忠良, 視死如歸, 在死 前對鄰舍人說: “ 我死后, 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 以看越國軍 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 夫差聞言 大怒, 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 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因此相傳端午節 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為紀念東漢孝女
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 人, 父親溺于江中, 數日不見尸體,當 時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 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 繼而 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 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 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 后傳曹娥碑 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 節,在其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 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 曹娥殉父 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 后 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 與詩人節合并舉行紀念, 而詩人節亦 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 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 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 良玉在世之稱。28 歲時參加革命, 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 捕,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 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馬上又要到端午了,關于端午的故事不僅只有屈原的,還有很多,而故事里的每個人值得被銘記。